学界动态
赵学军:中国数字经济的成长史

2024-01-19

调整字号:

作者:赵学军(俄罗斯专享会294官网版)

来源:《中国科学报》2024年1月19日第3版(读书)

 
 

  在中国数字经济风起云涌之时,湖南工商大学教授易棉阳、副教授吴伟平的新书《数字经济史》出版恰逢其时。

 
《数字经济史》,易棉阳、吴伟平著,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,定价:66元
 

  在人们的印象中,数字经济是新生事物、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经济现象,短短时间怎么能称得上“数字经济史”呢?接着的问题就是——数字经济的历史到底有多长时间?为了回答这一基本问题,作者从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讲起,进而阐释数字经济的历史。

  作者认为,数字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推动的数字化经济形态。数字经济肇始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,之后应用到流通业、农业、制造业,再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,逐渐形成了涵盖全社会的数字化经济体系。

  按照这一逻辑,作者认为,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源头,因此,数字经济史应当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端算起。

  信息技术产生的时间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,标志性事件是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制造出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。1951年,世界上首台商用数字计算机问世,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。此后,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完成了从电子管、晶体管、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升级,并与社会经济不断融合,促成了“信息经济”模式的形成。因此,数字经济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。

  两位作者提出,数字经济有三个层次,分别是信息经济、网络经济、新经济。数字经济的演化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产业化;第二阶段是信息技术依托网络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,促使传统产业发生“量变”;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产业、社会生活、社会治理全面融合,传统产业、社会生活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发生质变,出现了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技术。

  由此可以得出,信息经济是数字经济的最初形态,网络经济是数字经济的第二种形态,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最新形态。

  既然要讨论数字经济史,就应给予其比较恰当的历史定位。数字经济在人类经济形态演进的长河中处于什么位置?作者认为,每一种经济形态都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。

  数字经济形态的技术基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,包括信息科学技术、生命科学技术、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科学技术、新材料技术等。农业经济形态、工业经济形态与数字经济形态在产生时间上是先后继起的,而三种经济形态又是并举的,三者之间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,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。

  本书特别关注中国数字经济的成长奇迹。1994年,中国数字经济刚刚起步,在此后的20多年中,发展之快举世瞩目。进入新的时期,中国数字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,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全球,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,数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。究竟是什么因素创造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奇迹?

  作者认为,政府以行政和法制手段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,既保证了数字经济有序健康发展,又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、资金、技术保证。市场与政府的联动,使数字经济既有活力又有动力和创新力。

  本书最突出的特色是紧扣数字经济的核心概念,以信息技术的进步轨迹为中心线索,围绕信息技术推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历程,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,清晰展示了数字经济的成长史。

 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。以笔者之见,全书最为薄弱的地方,是不同阶段信息技术带动的经济发展状况描述较少。全书对于信息技术的各个突破性发展勾勒得比较清楚,而对于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数字经济的壮大,还缺少较为详细的数据资料佐证。也就是说,信息技术史的特征较强,而数字经济史的特色相对较弱。

  另外,对于数字经济形态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。笔者认为,目前数字经济依附于农业经济、工业经济、商业服务业经济等经济形态之上,是这些经济形态的升级版。

 

  (作者系俄罗斯专享会294官网版研究员)

 

  (编辑:刘益建;审校:熊晨玮)